离散数学-2

a1 < a2 < … < ann 个实数,A = {a1, …, an}φAA 的可逆映射。如果 a1 + φ(a1) < a2 + φ(a2) < … < φ(an) + an,试证:φ = IA

φ(a1) ≠ a1,则由 φ 是可逆的,故为一一对应,从而必有 j, j > 1,使 φ(aj) = a1

于是,对任何正整数 i < j,有 ai + φ(ai) < aj + φ(aj)。但由于 ai ≥ a1φ(aj) = a1,所以

a1 + φ(a1) ≤ ai + φ(ai) < φ(aj) + aj = aj + a1,

φ(ai) < aj,从而 φ(ai) = ak, k < j。这表明当 φ(a1) = ap 时,p < j。于是,对任意的 i, i < jφ(ai) ∈ {a1, a2, …, aj − 1}

从而 φ 限制在 {a1, a2, …, aj − 1} 上时,φ 也是一个一一对应(若不是,则要么违反在整个定义域上的可逆性,要么违反上面的大小限制),于是有 i,使 φ(ai) = a1,矛盾。故 φ(a1) = a1

类似可证 φ(a2) = a2, …, φ(an) = an,即 φ = IA。[证毕]

注意:如 A 为无穷集,则命题不真,例如 A = ℕ 时,令 φ(n) = n + 1,则

1 + φ(1) = 3 < φ(2) + 2 = 5 < 3 + φ(3) = 7…, φ ≠ IA

u1, u2, ⋯, umn + 1 是一个两两不相交的整数构成的数列,则必有长至少为 n + 1 的递增子序列或有长至少为 m + 1 的递减子序列。

A = {u1, u2, ⋯, umn + 1},则 |A| = mn + 1

设以 ui 为首项的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为 i+

设以 ui 为首项的最长递减子序列的长度为 i

反证法:假设题中结论不成立,则 i+ ≤ n, i ≤ m, i = 1, 2, 3, ⋯, mn + 1

φ : A → {1, 2, ⋯, n} × {1, 2, ⋯, m}, ∀ui ∈ A, φ(ui) = (i+, i),则 φ 是单射。

实际上,ui, uj ∈ Aui ≠ uj(i < j),则

ui > uj,则 i > j,所以 (i+, i) ≠ (j+, j)

φ(ui) ≠ φ(uj)

ui < uj,则 i+ > j+,所以 (i+, i) ≠ (j+, j)

φ(ui) ≠ φ(uj)

φ 为单射,从而就有 mn + 1 ≤ mn 矛盾。

一些人组成的团体 S,试证可以把 S 分为两组,使得每个人在其所在的组中的朋友数至多是他在团体 S 中的朋友数的一半。

S 的任一二划分 {A, Ac},令 f(A, Ac) = {(a, b) ∣ (a, b) ∈ A × Acab 互为朋友}

由于 |S| < ∞,所以 S 的 2-划分为有限个。所以,存在 S 的一个 2-划分 {B, Bc},使 f(B, Bc) 最大。我们断言 BBc 即为所求。

实际上,a ∈ S,若 a ∈ BaB 中的朋友数 d > aBc 中的朋友数 d,则把 a 调到 Bc 中得分组 B \ {a}Bc ∪ {a},分别记为 B, Bc。于是

f(B, Bc) = f(B, Bc) + (d − d) > f(B, Bc)

这与 f(B, Bc) 为最大值的假设相矛盾。

已知 m 个整数 a1, a2, ⋯, am,试证:存在两个整数 k, 0 ≤ k <  ≤ m,使得 ak + 1 + ak + 2 + ⋯ + a 能被 m 整除。

【证】 考察下式:

a1

a1 + a2

a1 + a2 + a3

a1 + a2 + ⋯ + am

若第 i 式能被 m 整除,则显然成立,此时 k = 0,  = i

若任一式都不能被 m 整除,则考察各式被 m 整除后的余数,如下式:

a1 = q1m + r1

a1 + a2 = q2m + r2

a1 + a2 + a3 = q3m + r3

a1 + a2 + ⋯ + am = qmm + rm

由于每一个都不能被 m 整除,故共有 m 个余数—相当于 m 个物体。而任意整数被 m 除后的余数有 m − 1 种可能(即 1, 2, …, m − 1)—相当于 m − 1 个抽屉。

由抽屉原理,必有两个余数相等,设为 ri = rj,其中 i < j

于是 (a1 + ⋯ + aj) − (a1 + ⋯ + ai) = ai + 1 + ⋯ + aj 能被 m 整除。

此时 k = i,  = j,结论成立。

在一个半径为 16 的圆内任意放入 650 个点。给你一个形似垫圈的圆环,此圆环的外半径为 3, 内半径为 2。现在要求你用这个垫圈盖住这 650 个点中的至少 10 点,这可能吗?证明你的结论。

每个点可接触区面积: S = π(32 − 22) = 5π 可接触区的实际面积: S = π(16 + 3)2 = 361π 可能接触的总面积: nS = 650 * 5π = 3250π 平均一个位置接触的可接触区个数: $$ \frac{3250\pi}{361\pi}\approx9.002 \gt 9 $$ 故至少存在一个点接触10个可接触区(反证:若不然,则上面不可能大于9)

a1a2an1, 2, ⋯, n 的任一排列。如果 n 是奇数且

(a1 − 1)(a1 − 2)⋯(an − n) ≠ 0, 则乘积为偶数

反证法:若 (a1 − 1)(a2 − 2)⋯(an − n) 为奇数,则 (ai − i) 中的 aii 必是一个为奇数,一个为偶数。而 n 为奇数,故奇数个数为 $\left\lfloor \frac{n}{2} \right\rfloor + 1$ 比偶数 $\left\lfloor \frac{n}{2} \right\rfloor$ 多一个,这是不可能的。

证法 2:当 n 为奇数时,1, 2, …, n 中有 $\frac{n-1}{2}$ 个偶数,$\frac{n+1}{2}$ 个奇数,奇数的个数比偶数的个数多一个。于是,a1, a2, …, an1, 2, …, n 中恰有 n + 1 个奇数。然而只有 n 个因子(n 个盒子),先把 a1, a2, …, an 依次放入 n 个盒中,然后把 1, 2, …, n 依次放入 n 个盒中,这样就把 n + 1 个奇数放入了 n 个盒中。因此,有一个盒子 i 中的两个数均为奇数,对应的因子 ai − i 就是偶数。

珍珠 4 颗,有真有假。真珍珠重量相同且为 p,假珍珠重量相同且为 qp > q。用秤(而不是天平)仅称量 3 次查出真假,应该怎么做?

【解】 先用  < 1> < 2> < 3> < 4> 为 4 个珍珠编号且代表其重量。 < 1 > + < 2> 表示这两个珍珠放在一起称且代表其重量。其他类推。

 < 1 > + < 2> < 1 > + < 3> < 2 > + < 3 > + < 4>,得如下的方程组:

$$ \begin{align*} <1> + <2> &= a_1 \\ <1> + <3> &= b_1 \\ <2> + <3> + <4> &= c_1 \end{align*} $$

其中 a1, b1, c1 是在称量后得到的常数。显然,a12p2qp + q。令

$$ x = \frac{<1> - q}{p - q}, \quad y = \frac{<2> - q}{p - q}, \quad z = \frac{<3> - q}{p - q}, \quad \omega = \frac{<4> - q}{p - q}, $$

$$ a = \frac{a_1 - 2q}{p - q}, \quad b = \frac{b_1 - 2q}{p - q}, \quad c = \frac{c_1 - 2q}{p - q}, $$

则我们有 $$ \begin{align*} x + y &= a \\ x + z &= b \\ y + z + \omega &= c \end{align*} $$ 其中 x, y, z, ω ∈ {0, 1}a, b, c 为已知的常数。

由于 2(x + y + z) + ω = a + b + c 所以如果 a + b + c 为偶数,则 ω = 0;如果 a + b + c 为奇数,则 ω = 1。于是,根据 a + b + c 的奇偶性决定方程组的解。再由算得的结果 x, y, z, ω 中是 1 的代表相应的珍珠为真,为 0 的代表相同的珍珠为假珍珠。

f : X → Y。证明:f 是满的当且仅当 E ∈ 2Yf(f−1(E)) = E

if E ∈ 2Yf(f−1(E)) = E,往证 f 是满的。假设 f 不是满射,则 y0 ∈ Y 使 x ∈ X, f(x) ≠ y0。令 E = {y0},则 f−1(E) = ϕ∴ ϕ = f(f−1(E)) = E = {y0},矛盾。所以,f 是满的

显然,f(f−1(E)) ⊆ E。设 y ∈ E,则由于 f 是满的,所以 y ∈ E, ∃x ∈ X 使 f(x) = y,故 x ∈ f−1(E)y ∈ f(f−1(E))。因此,E ⊆ f(f−1(E)),故 f(f−1(E)) = E

f : X → Y。证明:f 是单射当且仅当 F ∈ 2Xf−1(f(F)) = F

若不然, x1, x2 ∈ X, x1 ≠ x2 使 f(x1) = f(x2)。令 F = {x1}f(F) = f({x1}) = {f(x1)}, f−1(f(F)) = {x1, x2} ≠ {x1} = F,矛盾。

由单射的性质,显然。

f : X → Y, A ⊆ X,则 (f(A))c ⊆ f(Ac) 成立吗?

提示:既不是满射,也不是单射

[解]

尝试举反例即可.

反例:设 X = {1, 2, 3}, Y = {a, b, c}

f : X → Y, f(1) = a, f(2) = a, f(3) = b

A = {1, 2},则 Ac = {3}

f(A) = {a}(f((A))c = {b, c},但 f(Ac) = b

X 是一个无穷集合,f : X → Y。证明:存在 X 的一个真子集 E 使得 f(E) ⊆ E

x0 ∈ X

x1 = f(x0), x2 = f(x1), ⋯, xn = f(xn − 1), ⋯。若到某一位与前面有重复项,设为第 k 项,即 f(xk) = xi(i < k)。令 E = {x0, x1, x2, ⋯, xk} ⊂ X,则 f(E) ⊆ EE ⊂ X

xi 互不相同,令 E1 = X \ {x0} ⊂ X,则 f(E1) ⊆ E1

[不去掉 x0E1 = X]

M 是一个非空集合,φ : M → MN ⊆ M。令 𝒜 = {P|P ⊆ MN ⊆ P, φ(P) ⊆ P}G = ⋂P ∈ 𝒜P

试证:

  1. G ∈ 𝒜

  2. N ∪ φ(G) = G

(1) P ∈ 𝒜G = ⋂P ∈ 𝒜P ⊆ P ⊆ MP ∈ 𝒜N ⊆ P,所以 N ⊆ Gφ(G) = φ(⋂P ∈ 𝒜P) ⊆ ⋂P ∈ 𝒜φ(P) ⊆ ⋂P ∈ 𝒜P = G。因此 G ∈ 𝒜

  1. 显然有 N ∪ φ(G) ⊆ GN ∪ φ(G) ⊆ MN ⊆ N ∪ φ(G),只要证明 φ(N ∪ φ(G)) ⊆ N ∪ φ(G) 即可知 N ∪ φ(G) ∈ 𝒜

从而有 G ⊆ N ∪ φ(G)

y ∈ φ(N ∪ φ(G))x ∈ N ∪ φ(G),使得 y = φ(x)

因为 xN ∪ φ(G) 中元素,则可分以下二种情况讨论

    1. x 的像在 N 中,则 φ(x) ∈ N ∪ φ(G)
    1. x 的像不在 N 中,又分三种情况:
    • φ(x) = x
    • φ(x) = y 时必有 φ(y) = x
    • φ(x) = yφ(y) = z 时必有 φ(x) = z(否则与 φ(P) ⊆ P 矛盾)。
    • 这三种情况下均有 φ(x) ∈ N ∪ φ(G)

X, Y, Z 是三个非空集合,|Z| ≥ 2。证明:f : X → Y 是满射当且仅当不存在从 YZ 的映射 g1g2,使得 g1 ≠ g2,但g1 ∘ f = g2 ∘ f

f : X → Yf 为满射,故 y ∈ Y, ∃x ∈ X ,使得 f(x) = y

假设存在 g1, g2, g1 ≠ g2,但 g1 ∘ f = g2 ∘ f。因为 g1 ≠ g2,所以 y0 ∈ Y,使得 g1(y0) ≠ g2(y0)。对于上面的 y0x0 ∈ Xf 是满射),使得 g1(f(x0)) ≠ g2(f(x0))

[g1(y0) ≠ g2(y0)],即 g1f(x0) ≠ g2f(x0)。故 g1 ∘ f ≠ g2 ∘ fg1 ∘ f = g2 ∘ f,矛盾。所以假设不成立。

证法 2:

f 满射  ⇔ f 右可逆  ⇔ ∃h : Y → X,使得 f ∘ h = IY 假设 g1 ∘ f = g2 ∘ f 得到 g1 = g2,命题得证。

f : X → Y,假设 f 不是满射,则 y0 ∈ Y,使得 x ∈ X, f(x) ≠ y0。构造两个映射 g1, g2 : Y → Z

y = y0 时,g1(y0) ≠ g2(y0)

y ≠ y0 时,g1(y) = g2(y)

因为 |Z| ≥ 2,故此时 g1 ≠ g2,但

x ∈ X, g1 ∘ f(x) = g1(y ≠ y0) = g2(y ≠ y0) = g2 ∘ f(x)

g1 ∘ f = g2 ∘ f,与假设不存在 g1 ≠ g2,但 g1 ∘ f = g2 ∘ f 矛盾,故 f 一定是满射。

X, Y, Z 是三个非空的集合,|X| ≥ 2,证明:f : X → Y 是单射当且仅当不存在从 ZX 的映射 g1, g2,使得 g1 ≠ g2,但 f ∘ g1 = f ∘ g2

f 是单射,则 x1, x2, x1 ≠ x2,有 f(x1) ≠ f(x2)。假设存在 g1g2 : Z → X, g1 ≠ g2,因为 |X| ≥ 2,于是 z0 ∈ Z,使得 g1(z0) ≠ g2(z0)

而由于 f 为单射,故 f(g1(z0)) ≠ f(g2(z0)),即 f ∘ g1(z0) ≠ f ∘ g2(z0),故 f ∘ g1 ≠ f ∘ g2 矛盾。

证法 2: f 单射  ⇔ f 左可逆的  ⇔ ∃h 使得 hf = IXf ∘ g1 = f ∘ g2 ⇒ g1 = g2 得证。

逆否命题:g1 ≠ g2 ⇔ fg1 ≠ fg2

假设 f 不是单射,则 x1, x2 ∈ X, x1 ≠ x2,但 f(x1) = f(x2)。构造两个映射 g1g2 : Z → X, ∀z ∈ Z,令 g1(z) = x1, g2(z) = x2,由于 |X| ≥ 2,故若 x1 ≠ x2,则有 g1 ≠ g2。但 z ∈ Z, f ∘ g1(z) = f(x1) = f(x2) = f ∘ g2(z),于是有 f ∘ g1 = f ∘ g2 矛盾。

f : X → Y, g : Y → Z,则 g ∘ fXZ 的映射。我们知道由 fg 分别诱导出从 2X2Y2Y2Z 的映射也记为 fg。问诱导映射 fg 的合成 g ∘ f 是否是映射 g ∘ f 的诱导映射呢?

[解]

不是.

举反例:

考虑X = {1, 2, 3}, Y = {a, b, c}, Z = {α, β, γ}

现在令 $$ f(1)=a,f(2)=a,f(3)=b\\ g(a)=\alpha,g(b)=\alpha,g(c)=\beta $$ 记:A = {a, b} ⊂ Y, B = {α, β} ⊂ Z

有诱导映射:f : 2X → 2Y, f(X) = A, g : 2Y → 2Z, g(Y) = B,

诱导映射$g \circ f(X)=\empty$,然而$g f(1)=,g f(2)=,g f(3)=, g f(X)=$才是其真正的诱导映射.

f : X → Y, g : Y → Z, A ⊆ Z,证明:(g ∘ f)−1(A) = f−1(g−1(A))

x ∈ (g ∘ f)−1(A), g ∘ f(x) ∈ A, f(x) ∈ g−1(A), x ∈ f−1(g−1(A))

即: (g ∘ f)−1(A) ⊆ f−1(g−1(A))

类似地:

x ∈ f−1(g−1(A)), f(x) ∈ g−1(A), g ∘ f(x) ∈ A, x ∈ (g ∘ f)−1(A)

即: (g ∘ f)−1(A) ⊇ f−1(g−1(A))

为了简便,上面过程可以用

fg 都是从集合 AA 的映射。试证: |f ∘ g(A)| ≤ min {|f(A)|,|g(A)|}

采用反证法.

假设|f ∘ g(A)| = min {|f(A)|,|g(A)|} + 1,|f(A)| = x, |g(A)| = y

分情况讨论:

  • x > y

    |f ∘ g(A)| = min {|f(A)|,|g(A)|} + 1 = y + 1,这是不可能的,违反了映射的定义

  • x = y

    |f ∘ g(A)| = min {|f(A)|,|g(A)|} + 1 = x + 1,这是不可能的,违反了映射的定义

  • x < y

    |f ∘ g(A)| = min {|f(A)|,|g(A)|} + 1 = x + 1,这是不可能的,违反了映射的定义

fg 都是从集合 AA 的映射。试证:一般地 f ∘ g(A) ⊈ f(A) ∩ g(A) 注意本题在书上的表述有误,可以很容易举出一个反例.

本题笔者未完全理解. 若此处f, g全为恒等映射不能断定此命题错误吗?笔者猜测是某些文字中隐藏的条件未被使用.

下面贴出老师参考答案:

如果 g 是单射,则 g 是双射,此时, fg(A) = f(g(A)) = f(A) = f(A) ∩ g(A) 如果 g 不是单射,则 g 也不是满射,x ∈ A 使得 y ∈ A 均有 g(y) ≠ x,此时 fg(A) = f(g(A)) ⊆ f(A) \ f(x)

f(A) ∩ g(A) ⊆ f(A) \ {x} 一般情况下,f(x) ≠ x,因此 fg(A) ⊈ f(A) ∩ g(A)

f = u ∘ g ∘ v,其中 f, g, u, v 都是从集合 AA 的映射。证明: |f(A)| ≤ |g(A)|

f = u ∘ g ∘ v,则 f(A) = u(g(v(A))),则 |f(A)| ≤ |g(v(A))| ≤ |g(A)|

N = {1, 2, 3, ⋯},试构造两个映射 fg : N → N,使得 - (1) fg = IN,但 gf ≠ IN; - (2) gf = IN,但 fg ≠ IN

[解] (1) fg = INgf ≠ IN,故 f 是满射,但 f 不是单射。于是令: f : N → N, f(1) = 1, f(n) = n − 1, n ≥ 2,

g : N → N, ∀n ∈ N, g(n) = n + 1,

fg = INgf ≠ IN。事实上,当 n = 1 时,gf(1) = g(f(1)) = g(1) = 2,故 gf ≠ IN

  1. 和(1)有什么区别?

f : X → Y 则 - (1) 若存在唯一的一个映射 g : Y → X,使得 gf = IX,则 f 是可逆的吗? - (2) 若存在唯一的一个映射 g : Y → X,使得 fg = IY,则 f 是可逆的吗?

[解]

    1. f 不一定可逆。
    • |X| = 1 时,f 不一定可逆。
    • |X| ≥ 2 时,f 可逆。
    1. f 一定可逆。

fg = IY,得 f 是单射。假设 f 不是满射,则 g 不唯一,矛盾。

f : X → Y, |X| = m, |Y| = n,则 - (1) 若 f 是左可逆的,则 f 有多少个左逆映射? - (2) 若 f 是右可逆的,则 f 有多少个右逆映射?

[解] 令 X = (x1, x2, ⋯, xm), Y = (y1, y2, ⋯, yn),则

  • mn − m
  • |f−1(y1)| × |f−1(y2)| × ⋯ × |f−1(yn)| = Πξ ∈ Y|f−1(ξ)|

自行绘图结合定义即可.

证明:每个 n 次置换 σ 都可分解成这样的一些置换的乘积:每个置换或为 (1 2) 或为 (2 3 ⋯ n)

只须证明,i ∈ {2, 3, …, n}(1 i) = αxβαy 其中 α = (2, 3, …, n)β = (1 2),这是因为: (i j) = (1 i)(1 j)(1 i) 此结论在教材中有证明

$$ (1 \ i) = \alpha^{x} \beta \alpha^{y}=\begin{pmatrix} i & i+1 & \cdots \\ 2 & 3 & \cdots \end{pmatrix}(1,2)\begin{pmatrix} 2 & 3 &\cdots \\ i & i+1 & \cdots \end{pmatrix} $$

凑出x, y即可

观察发现: $$ \alpha^{x+y} =\begin{pmatrix} 2 & 3 &\cdots \\ i & i+1 & \cdots \end{pmatrix}\begin{pmatrix} i & i+1 & \cdots \\ 2 & 3 & \cdots \end{pmatrix}=\alpha \\ \Rightarrow x+y=n-1 \\ $$ 凑出y = i − 2,进而有x = n + 1 − i

(1 i) = αn + 1 − iβαi − 2

任一偶置换均可被分解成 3− 循环置换 (123)(124)…(12n) 中若干之乘积。

证法 1:i, j, s, t ∈ {1, 2, ⋯, n}, i ≠ j, s ≠ t (ij)(st) = (1i)(1j)(1i)(2s)(2t)(2s) = (1i)(1j)(2s)(1j)(2t)(2s)

 = (1i)(2s)(1j)(2t)(1i)(2s)

 = (1  2  s)(1  2  i)(1  2  t)(1  2  j)(1  2  s)(1  2  i)

因为 $(1 \quad 2 \quad s)(1 \quad 2 \quad i) = \begin{pmatrix} 1 & 2 & s \\ 2 & s & 1 \end{pmatrix} \begin{pmatrix} 1 & 2 & i \\ 2 & i & 1 \end{pmatrix} = \begin{pmatrix} 1 & 2 & s & i \\ i & s & 2 & 1 \end{pmatrix} = (1i)(2s)$ $$ (12t)(12j) = \begin{pmatrix} 1 & 2 & t \\ 2 & t & 1 \end{pmatrix} \begin{pmatrix} 1 & 2 & j \\ 2 & j & 1 \end{pmatrix} = \begin{pmatrix} 1 & 2 & t & j \\ j & t & 2 & 1 \end{pmatrix} = (1j)(2t) $$ 因此本题得证。

证法 2:由 (1 i)(1 j) = (1 i j)(1 i j) = (12j)(12i)(12j)2 即得证。

  1. 证明下列置换等式
  1. (ac1chbd1dk)(ab) = (ac1ch)(bd1dk)

  2. (ac1ch)(bd1dk)(ab) = (ac1chbd1dk)

  1. $$ (ac_1 \cdots c_h bd_1 \cdots d_k)(ab) = \begin{pmatrix} a & c_1 & c_2 & \cdots & c_h & b & d_1 & \cdots & d_k \\ c_1 & c_2 & c_3 & \cdots & b & d_1 & d_2 & \cdots & a \end{pmatrix}(ab) $$

$$ = \begin{pmatrix} a & c_1 & c_2 & \cdots & c_h & b & d_1 & \cdots & d_k \\ c_1 & c_2 & c_3 & \cdots & a & d_1 & d_2 & \cdots & b \end{pmatrix} $$

 = (ac1ch)(bd1dk) (2) $$ (ac_1 \cdots c_h)(bd_1 \cdots d_k)(ab) = \begin{pmatrix} a & c_1 & \cdots & c_h & b & d_1 & \cdots & d_k \\ c_1 & c_2 & \cdots & a & d_1 & d_2 & \cdots & b \end{pmatrix}(ab)= \begin{pmatrix} a & c_1 & \cdots & c_h & b & d_1 & \cdots & d_k \\ c_1 & c_2 & \cdots & b & d_1 & d_2 & \cdots & a \end{pmatrix}= (ac_1 \cdots c_h bd_1 \cdots d_k) $$

σ 是任一置换,试证:σ−1(i1i2ir)σ = (i1σ i2σirσ)

α = σ−1(i1i2ir)σβ = (i1σ i2σirσ)i ∈ S,分两种情况,

  1. i ∉ {i1σ, i2σ, ⋯, irσ} 时,iα = iβ = i

  2. i ∈ {i1σ, i2σ, ⋯, irσ} 时,又分两种情况,

  • i = ikσ, k < riα = ikσσ−1(i1i2ir)σ = (ik(i1i2ir))σ = (ik + 1)σ = iβ
  • i = irσiα = irσσ−1(i1i2ir)σ = (ir(i1i2ir))σ = (i1)σ = iβ

在所有的 n 次置换中,有多少个 n 循环置换?

提示:站在映射的角度看这个问题,绘图或许会给你一些帮助

[解] $$ (i_1, i_2, \cdots, i_n) = \begin{pmatrix} i_1 & i_2 & \cdots & i_n \\ i_2 & i_3 & \cdots & i_1 \end{pmatrix} $$

i1,有 n 种选择
i2,有 (n − 1) 种选择
……
in1 种选择

因此共有 n! 种排列。
对每个 n 循环置换,均有 n 种排列,因此 n 循环置换的个数为 $\frac{n!}{n} = (n-1)!$ 个。

S(n, k) 表示 Sn 中的恰有 k 个循环(包括 1− 循环)的置换个数。证明: $$ \sum_{k=1}^{n} S(n, k) x^k = x(x + 1)(x + 2)\cdots(x + n - 1) $$ 提示:如无必要能力精力,不建议花费时间在此.

考察 S(n, k)S(n − 1, k)的关系.

n − 1 个元素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元素 n 后的情况需要分类讨论:

  • 增加的 n 自成循环,总循环数+1,要求前 n − 1 个元素形成 $ k-1$ 个循环,此时前 n − 1 个元素中有S(n − 1, k − 1) 个置换
  • 增加的 n 被加入前 n − 1 个元素形成的某个循环,要求前 n − 1 个元素形成 $ k$ 个循环,此时前 n − 1 个元素中有S(n − 1, k) 个置换, n 可以被加入在 n − 1 个元素任何一个的前面,故有 n − 1 种加入方法

根据上面的分析,结合乘法法则有: S(n, k) = S(n − 1, k − 1) + (n − 1)S(n − 1, k) 如果对这个结果感到困惑,请仔细阅读 S(n, k) 的定义

由定义可以给出: S(n, n) = 1, S(n, 0) = 0 观察题设形式,联想到数学归纳法,施归纳于n:

  • n = 1,S(1, 1)x = x

  • 假设对 n = i 时结论成立,此时有: $$ \sum_{k=1}^{i} S(i, k) x^k = x(x + 1)(x + 2)\cdots(x + i - 1)=\prod ^{i-1}_{j=0}(x+j) $$ 则当 n = i + 1时,使用(1)式: $$ \begin{align} \sum_{k=1}^{i+1} S(i+1, k) x^k =& S(i+1, i+1) x^{i+1}+\sum_{k=1}^{i} S(i+1, k) x^k=\\ =& x^{i+1}+\sum_{k=1}^{i}[S(i,k-1)+iS(i,k) ]x^k \\ =& x^{i+1}+x\sum_{k=1}^{i}S(i,k-1)x^{k-1}+i\sum_{k=1}^{i}S(i,k) x^k\\ =& x^{i+1}+x\sum_{k=2}^{i}S(i,k-1)x^{k-1}+i\prod ^{i-1}_{j=0}(x+j)\\ =& x^{i+1}+x\sum_{k=1}^{i-1}S(i,k)x^{k}+i\prod ^{i-1}_{j=0}(x+j)\\ =& x^{i+1}+x[\prod ^{i-1}_{j=0}(x+j)-x^{i}]+i\prod ^{i-1}_{j=0}(x+j)\\ =& (x+i)\prod ^{i-1}_{j=0}(x+j)\\ =& \prod ^{i}_{j=0}(x+j) \end{align} $$ 证毕

{ank}k = 1{an}n = 1 的子序列,证明:k ∈ ℕ, nk ≥ k

采用反证法

假设 $\exist i \in \mathbb{N},n_i \lt i$,则 ni ≤ i − 1

根据子序列定义2.7.2: ni − 1 < ni ≤ i − 1

施归纳于 i ,可得 n1 < 1,又因为 nk ∈ ℕ 这是不可能的.

{an}n = 1 是一个序列。试证:{an}n = 1 的子序列的子序还是 {an}n = 1 的子序列。

X 上一个序列 {an}n = 1 ,取 s = {ni}i = 1 作为自然数序列的一个子序列,取 r = {ms}s = 1 作为 s 序列的一个子序列

此问题等价于证明: r ∘ s 是自然数序列的一个子序列

验证定义即可: i, j ∈ ℕ, i < j, s(i) < s(j) ⇒ r(s(i)) < r(s(j)) 证毕

给出一个三元运算的例子。

提示:注意 n 元运算定义

[解] 求三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


离散数学-2
http://costannt.icu/2024/12/09/离散数学-2/
作者
Costannt
发布于
2024年12月9日
许可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