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散数学-3

AB 是两个集合,f : 2A → 2B。如果对 A 的任何子集 EFf(E ∪ F) = f(E) ∪ f(F),则称 f 是可加的。

试证:一个从 AB 的二元关系可定义为从 2A2B 的一个可加映射。

[证]

考虑 (x, y) ∈ R ⊆ A × B

f(E) = {y|xRy, x ∈ E, E ⊆ A, y ∈ B} f : 2A → 2B,

E ⊆ A, F ⊆ A

y ∈ f(E ∪ F)

则, $ xE or x F $

  • x ∈ E, y ∈ f(E)
  • x ∈ F, y ∈ f(F)

即: $$ \forall y\in f(E\cup F),y\in f(E) \cup f(F)\\ f(E\cup F) \subseteq f(E) \cup f(F) $$ 反之亦然.问题得证

f : A → B,由 f 定义 A 上二元关系 Ker(f) 如下: Ker(f) = {(x, y)|(x, y) ∈ A × Af(x) = f(y)}.g, h : A → A

证明:Ker(g) ⊇ Ker(h) 当且仅当存在 r : A → A 使得 g = r ∘ h

[证]

Ker(h) ⊆ Ker(g)。定义 r : A → A 如下:x ∈ h(A),则定义 r(h(x)) = g(x),若 $x Ah(A) $ ,则 r(x) = h(x) 于是,r 已定义好。

现在证明 r 已定义好:由于 Ker(h) ⊆ Ker(g),所以 if (x, y) ∈ Ker(h),则 (x, y) ∈ Ker(g),从而 h(x) = h(y) ⇒ g(x) = g(y)

因此,x ∈ h(A). r(h(x)) = g(x) 合理

其次,x ∈ A \ h(A), r(x) = x,基于类似的原因,也是合理的

g = r ∘ h,往证 Ker(h) ⊆ Ker(g)

(x, y) ∈ Ker(h),则 h(x) = h(y),于是 g(x) = r ∘ h(x) = r(h(x)) = r(h(y)) = r ∘ h(y) = g(y)

因此,(x, y) ∈ Ker(g),故 Ker(h) ⊆ Ker(g).

提示:比较抽象,建议通过绘图直观理解. 若学习过 『3.6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』 则本题更易理解 此处不妨这么想: 我们将 Ker 集合按照像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,将所有经过映射后具有相同像的元素划入同一个部分记为 E ,这样有 Ker = {E1 × E1} ∪ {E2 × E2} ∪ ⋯{En × En}

结合题目.Ker(h) ⊆ Ker(g) 当且仅当 Nh > Ng 其中 Nh, Ng 分别为 Ker(h), Ker(g) 的划分数,关于这个『当且仅当』的正确性请自行证明

考察 g 的导出映射, 其正是将 Ker 按上面的思路划分为若干个集合后,将这个由集合构成的集合作为自变量的映射.这样只要构造一个 r 使得经过 r 的作用,h 的导出映射变为 g 即可,若已知 Ker(h) ⊆ Ker(g),则 Nh > Ng, 映射 r 的存在性得到保证.

十分简单,不再赘述.

f, g : A → A

证明:|f(A)| ≤ |g(A)| 当且仅当存在 u, v : A → A,使得 f = u ∘ g ∘ v

提示: 如无必要能力精力,不建议花费时间在此.本题需学习『3.6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』 『3.7映射按等价关系分解』后才可理解部分符号和证明方法.

[证] f = u ∘ g ∘ v,则 f(A) = u(g(v(A))),则 |f(A)| ≤ |g(v(A))| ≤ |g(A)|.

|f(A)| ≤ |g(A)|,往证 f = u ∘ g ∘ v,但证明较复杂.

首先构造一个映射 t : A → A 使得 Ker(t) = Ker(f)t(A) ⊆ g(A)

因为 |f(A)| ≤ |g(A)|,所以存在一个子集 P ⊆ g(A) 使得 f(A) ∼ P,设此一一对应为 φ

又因为 A/Ker(f) ∼ f(A),所以不妨设此一一对应为 ψγAA/Ker(f) 的自然映射。

t : A → P, x ∈ A

t(x) = φψγ(x), 即 t = φψγ = ηγ.

显然,t(A) = φψγ(A) = φψ(A/Ker(f)) = φ(f(A)) = P ⊆ g(A).

其次,证明 Ker(t) = Ker(f)。实际上,∀(x, y) ∈ Ker(t)t(x) = t(y),即 ηγ(x) = ηγ(y),由 η 的单射性便有 γ(x) = γ(y)

从而有 [x] = [y],即 f(x) = f(y),所以 (x, y) ∈ Ker(f),因此,Ker(t) ⊆ Ker(f)

其次,设 (x, y) ∈ Ker(f),则 f(x) = f(y),故 [x] = [y]。于是,t(x) = ηγ(x) = η([x]) = η([y]) = ηγ(y) = t(y),从而 (x, y) ∈ Ker(t).

即,Ker(t) ⊇ Ker(f)。因此,Ker(t) = Ker(f)

Ker(t) = Ker(f) 及上题知存在 u : A → A 使得 f = u ∘ t

再由 t(A) ⊆ g(A) 知存 v : A → A 使得 t = g ∘ v,从而 f = u ∘ g ∘ v

设 R 与 S 为 X 上的任两个集合,下列命题哪些为真?

    1. 若 R, S 都是自反的,则 R ∘ S 也是自反的。
    1. 若 R, S 都是对称的,则 R ∘ S 也是对称的。
    1. 若 R, S 都是反自反的,则 R ∘ S 也是反自反的。
    1. 若 R, S 都是反对称的,则 R ∘ S 也是反对称的。
    1. 若 R, S 都是传递的,则 R ∘ S 也是传递的。

答案:真假假假假

R1 是 A 到 B,R2R3 是 B 到 C 的二元关系,则一般情况下 R1 ∘ (R2 \ R3) ≠ (R1 ∘ R2) \ (R1 ∘ R3) 但有人声称等号成立,他的证明如下:设 (a, c) ∈ R1 ∘ (R2 \ R3),则 b ∈ X,使得 (a, b) ∈ R1(b, c) ∈ R2 \ R3。于是 (b, c) ∈ R2(b, c) ∉ R3。从而 (a, c) ∈ R1 ∘ R2(b, c) ∉ R1 ∘ R3,所以 (a, c) ∈ (R1 ∘ R2) \ (R1 ∘ R3),即 R1 ∘ (R2 \ R3) ⊆ (R1 ∘ R2) \ (R1 ∘ R3)。同理可证相反的包含关系成立,故等式成立,这个证明错在什么地方?

[解] 由 (a, c) ∈ R1(b, c) ∈ R2(b, c) ∉ R3,只能得到 (a, b) ∈ R1 ∘ R2。但 (a, c) ∉ R1 ∘ R3 不一定成立。 例如 (a, a) ∈ R1(a, c) ∈ R3 时,(a, c) ∈ (R1 ∘ R3) 故这步推理错误

R, SX 上的满足 R ∘ S ⊆ S ∘ R 的对称关系,证明 R ∘ S = S ∘ R.

[证]

证法1:设 (x, z) ∈ S ∘ R,则 y ∈ X,使得 (x, y) ∈ S(y, z) ∈ R

因为 RS 均对称,所以 R = R−1, S = S−1

于是 (y, x) ∈ S−1 = S, (z, y) ∈ R−1 = R

从而 (z, x) ∈ R ∘ S, (x, z) ∈ (R ∘ S)−1 ⊆ (S ∘ R)−1 = R−1 ∘ S−1 = R ∘ S

因此 S ∘ R ⊆ R ∘ S

S ∘ R = R ∘ S

证法2:S ∘ R = S−1 ∘ R−1 = (R ∘ S)−1 ⊆ (S ∘ R)−1 = R−1 ∘ S−1 = R ∘ S,故 S ∘ R ⊆ R ∘ S,于是 R ∘ S = S ∘ R

RX 上的对称关系,证明:n ∈ N, Rn 是对称关系。

[证]

证法1:(Rn)−1 = (R ∘ R ∘ ⋯ ∘ R)−1 = R−1 ∘ R−1 ∘ ⋯ ∘ R−1 = R ∘ R ∘ ⋯R = Rn,故 R 对称。

证法2:∀(x, y) ∈ Rn,则 y1, y2, ⋯, yn − 1 ∈ X,使得
(x, y1) ∈ R, (y1, y2) ∈ R, ⋯, (yn − 1, y) ∈ R
因为 R 对称,所以
(y, yn − 1) ∈ R, (yn − 1, yn − 2) ∈ R, ⋯, (y2, y1) ∈ R, (y1, x) ∈ R,因此 (y, x) ∈ Rn,故 R 对称。

证法3:用数学归纳法对n进行归纳。

  • n = 1 时,Rn = R 显然是对称的。
  • 假设当 n = k 时,Rk 对称。
    n = k + 1 时,Rk + 1 = Rk ∘ R = R ∘ Rk
    ∀(x, y) ∈ Rk + 1,则 z ∈ X,使得 (x, z) ∈ Rk, (z, y) ∈ R
    因为 RkR 均是对称的,所以 (y, z) ∈ R, (z, x) ∈ Rk,于是
    (y, x) ∈ R ∘ Rk = Rk + 1

因此 Rk + 1 对称。
综上,Rnn ∈ N 都是对称关系。

RX 上的二元关系,试证

  • (R+)+ = R+,
  • (R*)* = R*
  • R ∘ R* = R* ∘ R = R+
  • (R+)* = (R*)+ = R*

[证]

  1. 因为 R+ ⊆ (R+) 显然成立。

其次,设 (a, b) ∈ (R+),因为 (R+)+ 是一切包含 R+ 的传递关系的交,而 R+ ⊆ R+R+ 是传递的,故 (a, b) ∈ R+,即 (R+)+ ⊆ R+

因此 (R+)+ = R+

  1. 因为 R* ⊆ (R*) 显然成立。

其次,设 (a, b) ∈ (R*),因为 (R*) 是一切包含 R* 的自反传递关系的交,而 R* 本身是自反的也是传递的且 R* ⊆ (R*),故 (a, b) ∈ R*,即 (R*) ⊆ R*,因此 (R*) = R*

  1. R ∘ R* = R ∘ (R0 ∪ R ∪ R2 ∪ ⋯) = R ∪ R2 ∪ R3 ∪ ⋯ = R+

R* ∘ R = (R0 ∪ R ∪ R2 ∪ ⋯) ∘ R = R ∪ R2 ∪ R3 ∪ ⋯ = R+

  1. 先证 (R+)* = R*

(R+)* = (R+)0 ∪ (R+)+ = IX ∪ R+ = R*

再证 (R*)+ = R*

因为 (R*)+ 是包含 R* 的一切传递关系的交,又因为 R* ⊆ (R*)R* 是传递的,所以 (R*)+ = R*

因此 (R+)* = (R*)+ = R*

R, SX 上的二元关系,试证:

  • (R ∪ S)+ ⊇ R+ ∪ S+
  • (R ∪ S)* ⊇ R* ∪ S*

[证] (1) 因为 R ⊆ R ∪ S, S ⊆ R ∪ S,所以 R+ ⊆ (R ∪ S)+, S+ ⊆ (R ∪ S)+。因此 R+ ∪ S+ ⊆ (R ∪ S)+

  1. 因为 R ⊆ R ∪ S, S ⊆ R ∪ S,所以 R* ⊆ (R ∪ S)*, S* ⊆ (R ∪ S)*。因此 R* ∪ S* ⊆ (R ∪ S)*

R1, R2X 上的二元关系,证明:

  • r(R1 ∪ R2) = r(R1) ∪ r(R2)
  • s(R1 ∪ R2) = s(R1) ∪ s(R2)
  • t(R1 ∪ R2) ⊇ t(R1) ∪ t(R2)

[证]

  1. 因为 r(R1)r(R2) 都是 A 上的自反关系,所以 r(R1) ∪ r(R2) 也是 A 上的自反关系。

R1 ⊆ r(R1), R2 ⊆ r(R2),得 R1 ∪ R2 ⊆ r(R1) ∪ r(R2),所以 r(R1) ∪ r(R2) 是包含 R1 ∪ R2 的自反关系。由自反闭包的定义可知:r(R1 ∪ R2) ⊆ r(R1) ∪ r(R2)

R1 ⊆ R1 ∪ R2, R2 ⊆ R1 ∪ R2,故 r(R1) ⊆ r(R1 ∪ R2)r(R2) ⊆ r(R1 ∪ R2),因此 r(R1) ∪ r(R2) ⊆ r(R1 ∪ R2)。从而 r(R1 ∪ R2) = r(R1) ∪ r(R2)

  1. 同 (1) 的证明。

  2. 因为 R1 ⊆ R1 ∪ R2, R2 ⊆ R1 ∪ R2,故 t(R1) ⊆ t(R1 ∪ R2), t(R2) ⊆ t(R1 ∪ R2),因此 t(R1) ∪ t(R2) ⊆ t(R1 ∪ R2)

例如:设 X = {a, b, c}A 上的两个关系 R1 = {(a, b)}, R2 = {(b, c)}。于是 t(R1) = {(a, b)}, t(R2) = {(b, c)}, 故 t(R1) ∪ t(R2) = {(a, b), (b, c)},但 R1 ∪ R2 = {(a, b), (b, c)}, t(R1 ∪ R2) = {(a, b), (b, c), (a, c)}。 因此 t(R1 ∪ R2) ⊇ t(R1) ∪ t(R2)

RX 上的二元关系. 证明: R 的传递闭包 R+ 可定义为:

  • (a, b) ∈ R(a,,b) ∈ R+
  • (a, b), (b, c) ∈ R+ 则 $ (a,c) R^+$
  • 除上述序对外,无其他序对.

[证]

本质就是证明等价.

第一条表明 R ⊆ R+

第二条表明 R+ 是传递的

第三条表明 R+ 是最小的

完全等价于其定义

X 是一个集合,|X| = n,试求:

  • X 上自反二元关系的个数为 2n2 − n
  • X 上反自反二元关系的个数为 2n2 − n
  • X 上对称二元关系的个数为 $2^{\frac{n^2 + n}{2}}$
  • X 上自反或对称关系的个数为 $2^{n^2 - n} + 2^{\frac{n^2 + n}{2}} - 2^{\frac{n^2 - n}{2}}$
  • X 上等价关系的个数为 ???

这里只讲解等价关系个数的求解. 其余关系的个数都可以用布尔矩阵方便地求解.

如无必要精力和能力,请跳过本题.

在阅读正文前,建议观看:

【乐正垂星】母函数是可以被理解的?!

指数生成函数 - OI Wiki

柯西乘积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
[解]

结合第一个视频的讲解,不难发现指数生成函数本质上就是预先除以了全排列数以避免重复,进而通过多项式计算模拟了选择的过程

现在考察 X 中的划分数,不妨计为 Bn ,立刻发现相当于对 n − 1 个元素增加一个元素 , 使用乘法法则即有.

注意到这种递推特性,写出递推式: $$ B_n=\sum_{i=0}^{n-1}C^i_{n-1}B_{i} $$ 初值: B0 = B1 = 1

注意到组合数,联想指数生成函数的形式

令: $$ \hat{B}(x)=\sum^{\infty}_{n=0}\frac{B_n}{n!}x^n \\ =1+\sum^{\infty}_{n=0}\frac{B_{n+1}}{(n+1)!}x^{n+1} \\ \frac{\text{d}\hat{B}}{\text{d}x}=\sum^{\infty}_{n=0}\frac{B_{n+1}}{n!}x^{n} $$ 由上面的递推公式: $$ \frac{B_{n+1}}{n!}=\sum_{i=0}^{n}\frac{B_{i}}{i!(n-i)!} $$ 从而有: $$ \begin{align}\frac{\text{d}\hat{B}}{\text{d}x}&=\sum^{\infty}_{n=0}\frac{B_{n+1}}{n!}x^{n}\\ &=\sum^{\infty}_{n=0}\sum_{i=0}^{n}\frac{B_{i}}{i!(n-i)!}x^n\\ &=\sum^{\infty}_{n=0}\sum_{i=0}^{n}\frac{B_{i}}{i!}x^i\cdot \frac{x^{n-i}}{(n-i)!}\\ &\Rightarrow \sum^{\infty}_{n=0}\sum_{i=0}^{n}\frac{B_{i}}{i!}x^i\cdot \frac{x^{n-i}}{(n-i)!}=\hat {B(x)}\cdot e^x \end{align} $$ 这是一个一阶微分方程: $$ \begin{align}\frac{\text{d}\hat{B}}{\hat{B}}&=e^x \cdot \text{d}x \\ &\Rightarrow \ln \hat{B}=e^x+\mathbb{C}\end{align} $$ 不妨带入初值,由前知: $$ \begin{align}\hat{B(0)}&=\sum^{\infty}_{n=0}\frac{B_n}{n!}x^n\\&=1+\sum^{\infty}_{n=0}\frac{B_{n+1}}{(n+1)!}x^{n+1}=1 \end{align} $$

求出常数 ℂ = −1

综上: $$ \hat{B(x)}=e^{e^x-1}=\exp(\exp(x)-1) $$ 这样就可以给出 Bn 的计算公式: $$ \begin{align}\hat{B}&=\frac{1}{e}\sum^{\infty}_{j=0} \frac{1}{j!}e^{jx}\\ &=\frac{1}{e}\sum^{\infty}_{j=0} \frac{1}{j!}\sum^{\infty}_{i=0}\frac{(jx)^i}{i!}\\ &=\sum^{\infty}_{n=0}\frac{B_n}{n!}x^n\\ &\Rightarrow B_n=\frac{1}{e}\sum^{\infty}_{j=0} \frac{j^n}{j!} \end{align} $$

C 为全体复数所构成的集合,R0 为全体非负实数之集。令
f : C → R0,
具体地,z ∈ C
f(z) = |z|0.

C 上的等价关系 Ker(f)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?

[解]

以原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环。

顺带一提,其商集是所有可能的半径集合 即

g : C \ {0} → Cz ∈ C \ {0}
g(z) = z|z|−1

C \ {0} 上的关系 Ker(g)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?等价类是什么?商集
(C \ {0})/Ker(g) 是什么?

[解]

角度/方向

以原点为端点但挖去原点的射线

单位圆

[a, b] 是一个有限区间。令 S 是区间 [a, b] 上的有限划分的集合,[a, b] 的一个划分 π 是形如 a = x1 < x2 < ⋯ < xn = b, n ∈ N 的点的集合。在 S 上定义二元关系 R 如下:

π1, π2 ∈ S, π1Rπ2 ⇔ π2的每个分点也是 π1的分点。

证明:RS 上的偏序关系(注意,这里的划分与等价关系中的划分不同)。

[证]

π ∈ S, π 的每个分点也是 π 的分点,故 πRπ,因此 R 是自反的;

π1, π2 ∈ S,若 π1Rπ2π2Rπ1,则 π2 的每个分点也是 π1 的分点且 π1 的每个分点也是 π2 的分点,故 π1 = π2。因此 R 是反对称的;

π1, π2, π3 ∈ S,若 π1Rπ2π2Rπ3,则 π2 的每个分点是 π1 的分点,而且 π3 的每个分点也是 π2 的分点,因此 π3 的每个分点也是 π1 的分点,故 π1Rπ3。因此 R 是传递的。

综上可知:RS 上的偏序关系。

(S, ≤1), (T, ≤2) 是偏序集。在 S × T 上定义二元关系 (S × T, ≤3) 如下: ∀(s, t), (s, t) ∈ S × T,  (s, t)≤3(s, t) ⇔ (s1s, t2t). 证明: (1)3S × T 上的偏序关系; (2)若 (s, t)≤3(s, t) ⇔ s1st2t,则 3S × T 上的偏序关系吗?

[证]

  1. ∀(s, t) ∈ S × T,则 s ∈ S, t ∈ T。由于 (S, ≤1), (T, ≤2) 是偏序集,故有 s1s, t2t ⇔ (s, t)≤3(s, t) 从而 3 是自反的;

  2. ∀(s1, t1), (s2, t2) ∈ S × T,若 (s1, t1)≤3(s2, t2)(s2, t2)≤3(s1, t1),则

(s11s2s21s1)(t12t2t22t1)

(S, ≤1), (T, ≤2) 是偏序集可知,s1 = s2t1 = t2,故 (s1, t1) = (s2, t2)

因此”3“是反对称的。

  1. ∀(s1, t1), (s2, t2), (s3, t3) ∈ S × T,若 (s1, t1)≤3(s2, t2)(s2, t2)≤3(s3, t3),有
    (s11s2, s21s3)(t12t2, t22t3)

(S, ≤1), (T, ≤2) 是偏序集可知 12 是传递的,所以 s11s3t12t3。故 (s1, t1)≤3(s3, t3),因此 3 是传递的。

综上可知:3S × T 上的一个偏序关系。

存在一个偏序关系 ,使得 (X,  ≤ ) 中有唯一的极大元素,但没有最大元素?若有请给出一个具体例子;若没有,请证明之。

[解]

存在。

X = {i, 1, 2, 3, ⋯},其中 $i = \sqrt{-1}$。在 X 上定义的小于或等于关系”“,则 (X,  ≤ ) 就是一个没有最大元素,但却有唯一极大元 i 的偏序集。

RX 上的偏序关系,证明:

RX 上的全序关系 ⇔ X × X = R ∪ R−1

[证]

∀(x, y) ∈ X × X,由于 RX 上的全序关系,故 (x, y) ∈ R(y, x) ∈ R−1 必有一个成立。所以 (x, y) ∈ R ∪ R−1,即 X × X ⊆ R ∪ R−1

反之,因为 RX 上的关系,故 R ⊆ X × XR−1 ⊆ X × X,所以 R ∪ R−1 ⊆ X × X 因此 X × X = R ∪ R−1

∀(x, y) ∈ X × X = R ∪ R−1,有 (x, y) ∈ R(x, y) ∈ R−1,即 xRyyRx 必有一个成立,故 RX 上的全序关系。


离散数学-3
http://costannt.icu/2024/12/10/离散数学-3/
作者
Costannt
发布于
2024年12月10日
许可协议